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和安全评估数据的积累,防腐剂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部分防腐剂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咪唑烷基脲、羟甲基甘氨酸钠等甲醛释放剂存在甲醛致癌风险;布罗波尔可能引发亚硝胺的生成也存在致癌风险;卡松具有潜在的致敏性和皮肤刺激性;尼泊金酯类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干扰人体内分泌并可能造成环境污染。
还有研究发现,防腐剂仅次于香料,已成为导致化妆品过敏性和接触性皮炎的第二大致敏原。
这又该怎么办呢?
部分防腐剂经过充分的评估后逐渐被限制使用和替代,某些精油具有其他功能又能起到防腐作用的原料有可能作为替代性防腐成分而被使用。
植物中天然含有具有抑菌功效的成分,国内外研究人员尝试从这些植物中提取活性成分添加到化妆品中,从而起到防腐的功效。植物提取物中抑菌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香豆素类、蒽醌类和萜类等化合物。
例如,茶树精油的主要成分α-松油醇和4-松油烯醇,能破坏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物膜,导致细胞通透性增加,抑制其生长;彼得松薄子木油的主要成分为橙花醛和香叶醛,能破坏真菌细胞的超微结构,而且还能损伤其细胞膜体积调节功能及变形能力;薰衣草精油中的芳樟醇和乙酸芳樟酯使细胞膜结构破坏,使胞内物质外漏,进而造成菌体外形出现萎缩 ;鼠尾草精油的主要成分也为乙酸芳樟酯,所以和薰衣草的抑菌效果有一定相似之处,乙酸芳樟酯能够使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有一定程度的溶解、凹陷、变形,使细胞的形态结构等遭到破坏从而起到杀灭作用。
然而,单方精油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但抗菌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这时候,不妨尝试复配精油,让各个精油在功能上的协同互补,以达到增强其广谱抗菌性的目的,往往还能起到祛痘、消炎等效果。
黄埔材料院中德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在植物精油应用于化妆品开发方面积累了基础数据,可针对具有抑菌功效的植物精油的筛选,对其抑菌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其抗菌机理进行探索以及提供合理复配的解决方案。该中心可为 “绿色、安全、无添加”(甚至“零添加”,点击阅读相关文章)的品牌及厂家提供技术支持,按需定制源自植物的优良防腐原料。
除了植物中提取的精油能抑制微生物蓬勃生长,某些微生物发酵产物也具有抑菌作用。
其实,通过微生物发酵方式制备的微生物源防腐剂在食品保鲜领域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几年该类具有防腐功效的物质也开展在化妆品中使用。代表性的物质有乳链菌肽和聚赖氨酸。
乳链菌肽 又称乳酸链球菌素,是经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制备得到的一种多肽抗菌素类活性物质,由34个氨基酸组成。乳链菌肽的防腐原理是通过干扰细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的形成抑制细胞膜合成,导致细胞内含物和腺苷三磷酸(ATP)外泄,使细胞裂解。该物质能有效地杀死或抑制革兰氏阳性菌,但对革兰氏阴性菌、真菌和病毒一般无抑制作用,可以通过与其他防腐剂或螯合剂复配,增强和扩大抗菌能力。
聚赖氨酸(又名ε-多聚赖氨酸,INCI名称为Polylysine,简称ε-PL)是白色链球菌(Streptomycesalbulus)发酵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由L-赖氨酸的ε-氨基与其他L-赖氨酸的α-羧基缩合而成,聚合度在25~35。聚赖氨酸为阳离子聚合物,呈高聚合多价阳离子态,抑菌机理是破坏微生物的细胞膜结构,引起细胞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中断;与胞内的核糖体结合,影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聚赖氨酸具有广谱抑菌性,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酵母菌和霉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曾经有研发人员开展的基于化妆水产品的防腐挑战测试,结果证明聚赖氨酸的添加可以显著提升产品的防腐效果。鉴于其良好的抗菌性能和安全性,韩国、日本和欧美的化妆品企业已将聚赖氨酸用作防腐剂,在一些化妆水、面霜、乳液产品中使用。
在此,小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中德生物医学材料研发中心在绿色化妆品核心功效原料版块的布局再添一子。不久,研发团队将可为合作伙伴提供多菌种共生微生物发酵与定向植物提取、定制化纳米脂质体包裹及纳米生物膜材等技术服务,帮助企业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化。